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JIUYI俱意室內設計計劃》有關情況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9a784d6a3ae9.68967143.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謝應君: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近日,國務院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為幫助大家更好了解相關情況,今天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先生,請他為大家介紹《行動計劃》有關情況,并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現在,我們先請劉炳江先生中醫診所設計介紹情況。

2023-12-11 15:02:27

生態環境部總工程師、大氣環境司司長 劉炳江:

謝謝主持人!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首先感謝大家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關心和支持。非常高興今天能夠在這里向大家介紹《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的有關情況。黨中央、國務loft風室內設計院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藍天保衛戰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要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持續降低細顆粒物濃度。要采取綜合措施,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氣,守護好美麗藍天。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26個部門聯合制定了《空氣質量改善行動計劃》,并于11月30日由國務院印發實施。這是國家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之后發布的第三個“大氣十條”,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明確”。

一是明確了總體思路。《行動計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以減少重污染天氣和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大氣環境問題為重點,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大力推動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減排,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遠近結合研究謀劃大氣污染防治路徑,扎實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二是明確了改善目標。《行動計劃》對標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等文件要求,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氮氧化物和VOCs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0%以上。同時,對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進行了優化調整,并分別提出了改善目標,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分別下降20%、15%,長三角地區PM親子空間設計2.5濃度總體達標,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內。

三是明確了重點任務。《行動計劃》提出了九項重點工作任務,一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產品綠色升級。二是優化能源結構,加速能源清潔低碳高效發展。三是優化交通結構,大力發展綠色運輸體系。四是強化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五是強化多污染物減排,切實降低排放強度。六是加強機制建設,完善大氣環境管理體系。七是加強能力建設,嚴格執法監督。八是健全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九是落實各方責任,開展全民行動。

四是明確了責任落實。《行動計劃》強調加強組織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領導,地方各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空氣質量負總責。嚴格監督考核,將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完成情況作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實施全民行動,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大氣環境保護,共同改善空氣質量。

以上就是《行動計劃》的有關情況。下面,我愿意就有關問題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2023-12-11 15:09:35

謝應君:

現在歡迎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2023-12-11 15:12:06

北京綠設計師青年報記者:

我有兩個方面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定實施了“大氣十條”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想問這些計劃的實施,給我國的空氣治理都帶來了哪些經驗和啟示?另外,與以往相比,新的《行動計劃》在面臨形勢、治理思路上有什么樣的不同?在治理重點和措施上有什么樣的改變,有什么樣的特點和創新?謝謝。

2023-12-11 15:26:08

劉炳江:

謝謝你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連續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確實使空氣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大家感受得到。這八年的成功經驗可以總結為聚焦產業、能源、交通三大結構調整,抓住了四大機遇,推進了“減煤、汰后、控車、治污和抑塵”等五大路徑,汰后就是淘汰落后。這里面的關鍵是四大機遇。

第一個機遇就是咱們國家天然氣消費量翻一番。從2013年的近1700億立方米,到2020年翻一番。如此海量的數據,對改善空氣質量是巨大的機遇。所以我們會同有關部門修改了天然氣利用政策,新增的天然氣主要用于城鎮居民消費和“煤改氣”,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措施。八年來,我們集中資源、集中力量,主要在治理分散的煤炭和效率比較低下的煤炭,像鍋爐、工業窯爐等,全國燃煤鍋爐和窯爐減少了40多萬臺,對農村的散煤進行“煤改氣”“煤改電”,2500萬戶農村居民得到了治理,老百姓也告別了煙熏火燎的用能方式,這八年減少了煤炭消費量約5億噸,二氧化碳是10億噸。這是第一個機遇。

第二個機遇,國家實施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這個機遇。黨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提出對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三年內化解掉1.5億噸鋼鐵和5億噸煤炭目標,八年實施下來以后,全國鋼鐵產能減少了2.5億噸,煤炭10億噸。同時,大約1.4億噸地條鋼全部清零,4億噸落后水泥也淘汰掉。此外,在京津冀周邊地區,6.2萬家“散亂污”企業及集群進行了清理整頓。再考慮長江大保護,沿江城市一千多家化工企業搬遷、提標改造,還有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產業上千家,這兩大措施都為大氣污染物減排提供了巨大的減排量。

第三個機遇,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科技進步。我們國內科技工作者自主研發了大規模、高水平的治理設施,使我們國家的治理水平大大提升了一步,比如我們國內所有的煤電企業都達到了天然氣的排放水平,也啟動了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同時,我們國內科學工作者也研發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模式,這樣就能使我們準確抓住每次污染過程。我們應對污染的過程就能科學精準,解決長距離、跨區域的污染問題。此外,我們國內科學工作者自主研發了許多監測設備,包括超級站、走航車,還有空氣質量6參數監測站,全國各地城鄉進行布點,我們就能準確把握每次污染過程產生、發展、消散的規律,有了這些站點,使得我們一定程度能夠解決“春天燒荒、夏天露天燒烤、秋天燒秸稈、冬天燒散煤、一年四季燒垃圾”的頑癥。

第四個機遇,創建中央環保督察制度。這個制度的創建,使得“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真正成為現實,地方人民政府對空氣質量負總責的要求得到了落地,也使我們每一條布置的措施從布置到開展一直到最后落實,都得到了閉環管理。這八年,每條措施的執行力都是空前的。要說經驗,是345,“3”是三個主要結構的調整,“4”是抓住四個機遇,“5”是“減煤、汰后、控車、治污和抑塵”五條路徑,每個環節都有不同。

我國現在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們國家的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了解決,但是空氣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表現的特點是重污染還仍然多發頻發,大家知道三大結構,產業結構偏重化設計家豪宅工、能源結構偏煤炭、運輸結構偏公路還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氧化硫治理是比較徹底和成功的,但是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還在路上,尤其是現在的氣象問題,春天沙塵、夏天高溫,冬天又來了厄爾尼諾,對我們空氣質量改善都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面對這些新任務新問題,在總結過去十年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礎上,本次出臺的《行動計劃》傳承延續了“大氣十條”和三年藍天保衛戰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主要指“減煤、汰后、控車、治污和抑塵”的五大路徑,會繼續在文件中不同的章節中體現。

一是要突出工作重點,堅持PM2.5改善為主線,當前我們國家空氣質量污染還是以PM2.5為主要矛盾,明確PM2.5的下降目標。

二是堅持系統治污,大力同進產業、能源、交通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大家可以看到,交通領域的低碳綠色轉型量化指標最多,是這個文件的一大亮點,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多污染物協同減排。

三是強化聯防聯控,這是這幾年來空氣質量治理的一個比較成功的經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由“2+26”城市變為“2+36”城市,長三角與京津冀基本上協同打通,整體解決東部地區的大氣污染。謝謝!

2023-12-11 15:26:28

總臺央視記者:

我們關注到,《行動計劃》里對重點區域有所調整。以前,“大氣十條”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后來是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這次我們看到城市有所擴大,能否就這方面解讀一下?謝謝。

2023-12-11 15:34:23

劉炳江:

謝謝。大氣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也就是生態環境部,要根據主體功能區劃、污染狀況、傳輸特點、傳輸路徑,確定國家大氣污染物防治重點區域,報國務院批準。你觀察得非常細致,第一個“大氣十條”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包括47個城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共80空間心理學個城市,這次是82個城市。它的特點就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調整得多一些,由原來“2醫美診所設計+26”城市調整為“2+36”城市。整體來說,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總數沒有太大變化,主要是由80個城市調到82個城市,長三角南部的城市PM2.5基本都穩定達標了,所以就剔除了,這是根據空氣質量改善的現狀,還有大氣傳輸的特點來確定的。

“2+26”變成“2+36”,十年的持續攻堅,現在發現,在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及周邊交界的地方,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地區城市PM2.5濃度和原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的PM2.5濃度幾乎接近,都是45微克/立方米左右,成為一個污染比較突出的地區,每次污染過程發生的時候,這個地方是起點,污染一發生,北上京唐、南下蘇杭。根據這個特點以及多年的監測觀測、氣象參數和科學研究成果,把這個地區納入進來。納入到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城市,國家支持的力度要大一些,任務壓得也要重一些,這樣一來就在整體區域形成了一個空氣流域的概念。大家知道,水的流域有邊界,作為我們專業人士都知道大氣流域的邊界在哪里,這樣就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連為一體,能夠系統、整體地解決大氣污染問題。謝謝!

2023-12-11 15:37:39

封面新聞記者:

十年前,我國提出向大氣污染宣戰,也成為了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請問目前效果是否已經接近了極限?我們知道,通過轉型來改善空氣質量的周期往往較長,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存在哪些難題和痼疾?是否意味著未來的一段時期,空氣質量改善的幅度會有所放緩,甚至出現反復?在解決這些難題方面,《行動計劃》有哪些重點舉措?謝謝。

2023-12-11 15:43:07

劉炳江:

你連續提了三個問題,這些問題還是比較有水平的。這十年大氣污染治理的水平,大家都感受得到,北京PM2.5從2013年89.5微克降到去年的30微克,重污染天數由原來的58天下降到現在的2到3天,這個成績,人民群眾都能切身感受得到。“北京藍”成為常態,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作為“北京奇跡”向世界各國來進行推薦。但是現在我們國家改善的還不夠,像去年PM2.5濃度是29微克,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五六倍,是發達國家的2-4倍,PM2.5在所有的污染物當中是對人體健康損害影響最大的,這個需要技術來攻堅解決掉。

我們國家大氣污染治理確確實實進入了負重前行、爬坡過坎的關鍵期,綠色轉型確實要有足夠的時間,不能一蹴而就。是不是到了后面幾年就出現停滯或者波動,這個要從幾方面來看。比如說,如果仔細看我們第一個“大氣十條”和第二個“大氣十條”,2013年到2020年最大的機遇是什么侘寂風呢?這八年,我們國家煤炭消費量是逐年下降,2020年同2013年煤炭總的消費量下降了5%左右,這是咱們國家從改革開放以來從沒有過的歷史機遇,增量減少了,我們在存量上多下功夫、多減排,空氣質量自然而然就減少。現在這個機遇目前來看確實有點不存在了,但是出現另外一個大的機遇,就是交通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大家可以看本次《行動計劃》中,很多量化指標,很多亮點,因為現在PM2.5發生出現污染過程,主要是氮氧化物驅動,這是個很大的特點。

另外,再看氣候條件,我們國家這幾年空氣質量轉型,2013年到2016年是連續四年的厄爾尼諾年,2017年到2019年是正常年,2020年到2022年三年疫情期間,恰好也是個拉尼娜年。我們根據氣候專家的預測,我們國家有兩個周期,一個小周期,一個大周期,小周期是厄爾尼諾每4到7年有個輪換,今年又進入一次中等及以上強度的厄爾尼諾過程。另外一個大的周期來看,每隔20年,我們國家就進入沙塵頻發、高發時期,80年代初到2003年是20年,現在又是一個20年養生住宅,今年上半年沙塵多發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了。

第三,我們國家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國,無論煤炭的消費量、鋼鐵的產量、有色金屬的產量,原油加工能力、發電量,都是穩居世界第一,我們一直說的產業結構以重化工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的狀況還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轉變。這種情況下,你也看到了今年中國空氣質量確實有點波動,但私人招待所設計是這個波動是屬于正常的,恰恰反映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藍天保衛戰既是攻堅戰又是持久戰,需要我們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全國生態環保大會精神,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全面落實本次《行動計劃》的各項措施,我們有信心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謝謝!

2023-12-11 15:43:26

香港中評社記者: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5.1%,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為1.6%,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3.7%。請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何在?生態環境部對今年全年全國空氣質量狀況以及能否完成全年目標有何預判?謝謝。

2023-12-11 16:00:59

劉炳江:

誠如你所言,今年全國空氣質量確實有所波動,但坦率地講,能穩定在這個水平,大大增強了今后我們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的信心。疫情期間,社會經濟活動量大幅減少,又加上連續三年的拉尼娜現象,所以2022年同2019年相比,PM2.5濃度下降了7微克/立方米,這確實使得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我們曾經預判過,今年PM2.5濃度可能會大幅反彈,我們定的目標,就是今年PM2.5濃度比去年上升10%以上,但現在只上升了3.6%,可以說穩住了,所以我們對以后進一步改善更有信心了。

我們說的“穩”,是現在全國PM2.5濃度同比僅上升1微克/立方米,同疫情期間相比基本持平,同2019年相比下降12%。2019年可以視為正常年,今年遇到了更加極端的天氣狀況,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全國共發生了17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十年來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塵暴及以上強度過程達到5次,是近十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特別是3月19日到23日的強沙塵暴天氣,影響了20多個省份,北方多地PM2.5、PM10濃度達到嚴重污染,張家口PM10峰值濃度超過9000微克/立方米。衛星觀測數據表明,今年我國沙塵天氣影響我國國土面積達529萬平方公里,超過半個中國。截至11月底,僅沙塵天氣就使我國優良天數比率損失3.3個百分點,使得PM2.5和PM10濃度分別上升了1微克/立方米、10微克/立方米,是近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年。疫情后,大氣污染物排放增量也比較大,舉一個數據,火力發電量增加了5.7%,十種有色金屬產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運和公路貨運分別增加了23.5%和8.2%,經濟活動量明顯增強帶來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在這兩個因素影響下,到11月底,全國PM2.5濃度同比僅小幅上升3.6%,就是上升1微克/立方米,好于今年的目標任務和“十四五”的時序進度,所以說穩住了。PM2.5濃度穩在這個地方,現在是29微克/立方米,到年底如果不出現大范圍的污染過程,預計就是30微克/立方米,就是穩住了。

“穩中有進”的“進”在哪兒呢?全國三大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和汾渭平原,平均下來PM2.5濃度還是改善的。這種“穩中有進”給我們增強了信心,比年初預測的要好很多。之所以取得現在的局面,主要是今年以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各地方加大了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的力度。年初,我們就認為氣候異常帶來的不確定性要靠更多的減排來沖抵它的影響。因為還沒有到年底,整個數據還沒有累積起來,比如說超低排放改造,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全國已累計完成4億噸,其中,今年一年完成量就等于前面幾年量的總和。山西省4.3米以下的焦爐今年已全部退出,總產能達到2300萬噸,這個減排量是比較大的。山東省位于原“2+26”通道城市的所有長鏈條鋼鐵產能全部清零。還比如,我們正在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今年已經完成了200萬戶,交通結構調整方面,建成并開通了重點鐵路專用線65條,全國鐵路和水運貨運量同比增長6%;新能源重卡共銷售2.4萬輛,同比增加36.9%。我們持續開展大氣監督幫扶,開辟“線上+線下”兩個戰場,今年已累計檢查企業3.8萬家,精準打擊突出涉氣環境問題1.1萬多個。通過上述措施,只要后面20天不出現長時間、大范圍污染過程,穩中求進這個局面是可以說的,也為我們以后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增強了信心。謝謝!

2023-無毒建材12-11 16:03:17

路透社記者:

我的問題有兩方面,對于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您已經提到了這三個重點區域,我想問將來國務院是否會對其他區域實行煤炭消費量減少的目標?另外,國務院是否會實行國家級的煤炭消費量減少的目標?謝謝。

2023-12-11 16:08:51

劉炳江:

中華人民共身心診所設計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第90條規定,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任何新建、改建、擴建涉煤項目,必須實行煤炭的等量或者減量替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新建的涉煤項目必須實行煤炭的等量或減量替代,這樣增量就已經穩住了,在此基礎上提出很多措施都是對存量煤炭消費的用戶或者企業進行壓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要下降20%,汾渭平原要下降15%,對這些區域實行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是行之有效的一條措施,這是根據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法提出的,要求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下降10%,長三角地區要下降5%,汾渭平原要實現負增長。至于在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以外的地區實行禪風室內設計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沒有明確的法律上的要求。謝謝。

2023-12-11 16:09:05

海報新聞記者:

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我們的空氣質量已經實現了明顯改善,現階段繼續開展大氣污染治理是否還能夠得到公眾的大力支持也是個關鍵問題,目前有部分公眾存在一些誤區,他們認為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可能會影響經濟,甚至會影響民生,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謝謝。

2023-12-11 16:09:25

劉炳江:

清新的空氣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大家都渴望每天都享受清新的空氣。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福祉與空氣污染息息相關,根據我國科研成果,“大氣十條”和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因為空氣質量的改善,提升我們國家人民的身體健康效益是非常明顯的。治理大氣污染充分體現我們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就意味著改善民生。應該說,正如你說的,前十年改善空氣質量得到了人民群眾廣泛的支持,2013年制定“大氣十條”的時候,人民群眾都盼望著空氣質量早日改善,把霧霾清除掉。

綠裝修設計實你問了空氣質量改善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有人說空氣質量改善影響了經濟發展,有一個數據,這十年我們國家的GDP翻了一番,但PM2.5下降了57%。空氣質量改善是明顯的,GDP增長也是很好的,所以說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經豪宅設計濟、環境、社會效益多贏。

我們初步統計,因為大氣污染治理全國直接間接拉動投資大約4萬億元,帶動GDP增長5萬億元,這個數據是比較大的。而且因為改善空氣質量,把我們國家自主開發的很多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力促進環保裝備制造、綜合技術服務、鍋爐改造、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節能環保行業的發展,而且增加了非農業就業300多萬個。

比如說鋼鐵行業,這十年,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和超低排放改造,在全國粗鋼產量增長25%的同時,企業數量減少了29%,平均規模提高了52%,目前全國已累計4億多噸粗鋼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鋼鐵企業面貌煥然一新。如果借用世界鋼鐵協會總干事的話說,在參觀了許多中國鋼鐵企業的超低排放改造后,他說中國鋼鐵企業干凈的程度已經是其他任何國家都達不到的水平,這在世界鋼鐵行業是比較震驚的一句話,大家可以現場去看。同時超低排放改造還拉動投資2000多億元,這是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再比如清潔取暖,我們統計的數據,北京、天津、河北“兩市一省”完成了1500萬戶農村居民清潔取暖改造,開始改造的時候,電網還需要大規模投入,天然氣管網幾乎是零,儲氣能力基本沒有,農村能源基礎設施的短板遲早要補,因為解決大氣污染,把這個短板給補上了,因為能源基礎設施改造就拉動了2000多億元投資,這種投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舉這些例子都是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的生動寫照,確確實實不存在影響經濟的問題,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